因国内太阳能发电不能有偿并网,并且发电成本高,我国企业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基本销往国外。随着明年1月1日《可再生能源法》正式实施,这种局面有望得到改观。届时,太阳能电池产品国内销路有望打开,据业内人士分析,有近千亿市场等待挖掘。
离《可再生能源法》正式实施,还有不到百天的时间。近来,国内太阳能、电能等相关配套企业闻风而动,积蓄力量,扩大产能,准备抢得预期的商机。生产能力达到120兆瓦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,近日在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正式投入运行。
太阳能企业如此迅猛地扩大产能,与行业整体发展速度有着一定的关系。据悉,今年我国光伏产业(光能转化为电能)史无前例地达到近20%的增长速度。除此之外,《可再生能源法》的实施与国内企业此次扩大产能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。
据悉,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将太阳能发电有偿并网合法化。这将为国内新能源产业,尤其是太阳能电池产业打开国内市场带来实质性帮助。由于太阳能发电成本较高,国内不能有偿并网,我国生产的大部分太阳能产品销往国外,其中包括太阳能电池等相关产品。
据悉,在开发太阳能资源最成功的德国,于2001年就施行《可再生能源法》。其推行的"高价卖电、低价用电"政策,大大降低了太阳能产品的使用成本。该政策鼓励使用太阳能资源的用户向电网供电。用太阳能发电的用户,每向电网供1千瓦时的电,就可以获得57欧分的补偿,而每用电网1千瓦时的电,只需付约 20欧分。这直接导致德国公司大量从中国进口太阳能电池板,以满足其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的巨大需求。
随着我国《可再生能源法》的实施,太阳能电池主要外销的局面有望改变。中国太阳能学会秘书长孟宪淦告诉记者,新能源发出的电力合法地、有偿地并网,能源产业自身将实现规模化可持续的发展。在我国,新能源利用领域一片空白,使得其潜在市场价值达约1000亿元人民币。
长期以来,我国太阳能电池产业一直受困于过高的成本,宁波亿鑫诚电器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何先生告诉记者,造成太阳能产品在国内迟迟打不开市场的主要原因,是产品生产成本高,导致零售价格较高,使国内市场在短期内难以接受。他进一步表示,两方面因素造成产品生产成本高。一是技术成本高。由于国内厂家没有掌握核心技术,关键零部件全部依赖从国外进口。以太阳能节能灯为例,成本最大的是晶片,其价格一般占到灯具总成本的1/3。一盏亮度为10瓦的太阳能灯,一般来说,其晶片的成本就达到600元左右,加上其他成本,灯的总价要达到1800元左右。二是原材料成本较高。这主要指太阳能板全部依赖进口。二者直接导致太阳能节能产品销售价格居高不下。
《可再生能源法》的实施,对于解决太阳能产品有价无市的状况,也将起到一定的作用。太阳能产品在使用中会产生一定的电能,这部分电能可以通过专门的设备并入电网。而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将这个过程有偿化,并入电网的电能按照一定的价格付费,将直接降低使用成本。据悉,《可再生能源法》实施细则的修订,以新能源发电并网价格为核心。据相关人士透露,实施细则中,有关太阳能发电的并网价格,约在4元/千瓦时左右,高出石化能源发电平均并网价格近10倍,保证行业的合理利润。